今天是 欢迎来到通化党建网!

​集安市点燃三大引擎 全力助推乡村振兴

时间:2022-04-24 10:43

  为认真贯彻中央、省委和通化市委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,集安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,坚持以党建为引领,持续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,以“强产业”支撑“强发展”,切实构建助推乡村振兴三大引擎。

  一是强化党建引擎,为乡村振兴凝聚合力。以《集安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方案》为发展纲领,健全“1+N”政策体系,推进中央、省委和通化市委关于推动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落地落实。建立村干部队伍“能上能下”常态化机制,结合全市“五星级”村党组织评定和村党组织“三级联评”,定期研判村干部履职情况,确保村级带头人队伍“能者上、庸者下”。联合吉林开放大学、省教育学院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学历提升工程,研究制定“线上培训+研学基地+集体经济专题+N”培训方案,计划利用三年时间,实现村书记队伍中专及以上学历100%,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60%,确保实现村级带头人“学历+能力”双提升。开展村级后备干部“设岗定责计划”,在全市127个行政村设置村书记助理、村文书助理等后备干部岗位,帮助村后备干部尽快熟悉工作环境,切实提升后备干部履职能力。制定《集安市村党组织阵地提升方案(2022-2027)》,重点围绕提升边境一线村级组织阵地党建氛围和服务功能,投入资金400万元,利用5年时间,打造20个“党建文化+综合服务中心+党性教育实践点”示范组织阵地品牌,切实提升村党组织政治功能。推动全市行政村全部按照“三室一厅一广场”模式改造升级,力争全市精品阵地达到50%以上。依托条件好的村部建设“三馆一院(村史馆、乡贤馆、家风家训馆、乡村影院)”示范点,建设精品馆院示范村。实施“五星级”乡村党组织创建,结合创建评定结果开展乡村振兴“擂台比武”,通过实地观摩、查看资料、满意度测评等方式进行现场打分,并将得分情况作为项目奖补及乡村振兴工作年度考核依据。

  二是强化文化引擎,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。针对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布局,按照旅游规划“一核、一带、一环”和乡镇“一村一特色”发展思路,以乡村振兴为引擎,明确“旅游+一村一品”发展定位,以高句丽28代王历史文化为积淀,打造鸭绿江畔28个特色旅游村,形成边境村绚丽绽放新亮点。大力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,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,谋划“抗美援朝第一渡”红色纪念馆、太极湾国际旅游度假区、“特色民宿旅游”“上、下活龙综合旅游观光带”“等区域建设项目,努力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名片。在集安新闻、“We·集安”手机APP开设《乡村振兴》《谁不说咱家乡好》等专栏,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创新推出故事新闻,对接新华社,选派具有直播带货潜质的20人参与直播带货专题培训,培育、发掘带货主播,以直播带动农特产品销售,助力乡村振兴。对接新华社,选派具有直播带货潜质的20人参与直播带货专题培训,培育、发掘带货主播,以直播带动农特产品销售,助力乡村振兴。聘请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公司,围绕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提升、鸭绿江黄金旅游带、乡村休闲自驾游憩线路开发、乡村旅游体验4个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、专项债谋划包装。

  三是强化产业引擎,为乡村振兴夯实根基。研究制定《集安市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发展规划》《集安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分类推进方案》,指导乡镇(街道)党(工)委成立“三资”领导小组,逐村研究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,力争年收入10万元以上村超过80%,30万元以上村超过40%。按照“消薄”“提质”“增效”的思路,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边境强村。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,探索建立“片区联合党委”,促进资源共享、抱团发展。积极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,探索推进整组整村土地流转或农业生产托管,促进适度规模经营,构建村集体和农民群众利益共同体,重点建设20个省级示范村、26个市级示范村。通过构建“党支部领办合作社+中央和省级扶持项目+区域优势互补”发展模式,带动重点村发展特色产业项目,实现增收致富。用好用活中央和省级扶持资金,聚焦重点村集体经济发展,谋划实施乡村特色旅游、农特产品加工等集体经济项目,持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。指导全市村党组织立足自身定位,发挥资源优势,建立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储备库。对山葡萄、人参等特色产业种植、加工、销售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,结合实际做好产业发展谋划工作。建立产业联盟(协会)、努力实现葡萄产业由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,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和相关技术推广服务工作。深入实施肉牛养殖“百日攻坚”行动。以肉牛工作专班和科技大集做载体,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、问题答疑,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水平。加大肉牛产业发展扶持力度,积极落实“秸秆变肉”工程安排部署,推广新型养殖技术,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肉牛育肥养殖技术并建立示范场,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。